恭城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恭城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恭城瑶族自治县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行编制,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主体市场行为,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和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十二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桂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执行“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政策措施,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加快推进全县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得到全面落实,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打下较好基础。
第一节
“十二五”期间,我县以大投入、大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民生建设等各方面取得重大成绩和重要进展。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十一五”末相比稳中有增,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8.95亿元,年均增长7.96%;规模工业增加值29.93亿元,年均增长14.85%;财政收入4.82亿元,年均增长9.8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95亿元,年均增长25.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7亿元,年均增长12.4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91元,年均增长9.07 %;农民人均纯收入8890元,年均增长11.66%。
——生态农业提质增效。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主线,提升生态特色农业质量,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全县月柿、柑桔等水果种植面积达48万亩,年产量突破80万吨(其中月柿18.6万亩、产量30.3万吨),农民人均水果产量、人均水果收入居广西前列,被评为“中国月柿之乡”、“全国农业(水果)标准化示范县”、“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恭城月柿”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恭城脆柿”、“恭城柿饼”获广西著名商标。大力发展特色养殖,“恭城竹鼠”、“恭城娃娃鱼”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农村沼气“全托管”突破 1 万户,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由“猪-沼-果”模式向“规模养殖-沼气全托管-规模种植”新模式提升迈进。
——生态工业得到发展。充分依托丰富的矿产、农产品、风能等资源优势,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县域经济核心实力。重点扶持矿产、建材、农产品深加工三大主体产业,培育了中国建材南方水泥、桂林龙星矿业集团、桂林丰华园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工业集中区升格为自治区 A 类园区。风电新能源产业得到发展,燕子山、西岭两个风电工程建设竣工并网发电,装机容量10万千瓦,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生态旅游后劲增强。抢抓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机遇,主动融入“大桂林旅游圈”,确立“一核一带三组团”旅游发展规划布局,开工建设瑶族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建成盘王阁及瑶族文化博物馆;成功签约恭城瑶乡国际旅游度假区、燕子山旅游开发、五星级酒店等亿元以上项目。“三庙一馆”、莲花镇红岩村被评为国家 AAA 级景区,平安乡社山村获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广西特色旅游名村”。节庆旅游得到新发展,恭城油茶文化节、桃花节、月柿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内容日益丰富。2015年接待游客超过160万人次,社会旅游收入 14.37亿元,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城乡建设深入推进。坚持交通优先,贵广高铁建成通车,灌阳经恭城至平乐高速公路项目列入全国高速公路网。城乡路网不断完善,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11公里,行政村公路硬化率提升至 89.7%。大力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城乡建设凸显瑶族特色,成为全区“城乡风貌改造示范县”,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莲花镇门等、矮寨等乡土特色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引导群众因地制宜探索“生态化、低成本、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路子取得阶段性成效,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会议在我县成功召开。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列入第五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被评为“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中、高考连创佳绩。积极关注民生,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参保率稳定在 98%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 98%以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成为全国、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先后获得了“中国长寿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等多项荣誉,全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表一:“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
计算 单位 |
2010年实际 |
十二五增长目标(%) |
2015年实际 |
年均增长(%) |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47.85 |
12 |
78.95 |
7.96 |
2 |
财政收入 |
亿元 |
3.02 |
15 |
4.82 |
9.83 |
3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39.27 |
15 |
88.95 |
25.64 |
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3.71 |
15 |
21.67 |
12.48 |
5 |
接待旅游者人数 |
万人次 |
64.11 |
15 |
161 |
20 |
6 |
旅游总收入 |
亿元 |
4.32 |
15 |
14.37 |
27.2 |
7 |
三次产业结构 |
|
31.6:43.1 :25.3 |
24:51:25 |
29:45:26 |
|
8 |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37.2 |
45.5 |
40 |
+0.9 |
9 |
城镇化率 |
% |
19.56 |
40 |
27.15 |
+1.18 |
10 |
万元GDP能耗 |
吨标煤 |
0.888 |
|
0.667 |
|
11 |
森林覆盖率 |
% |
79.7 |
81 |
81.14 |
+0.29 |
12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6442 |
10 |
25391 |
9.07 |
13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5120 |
11 |
8890 |
11.66 |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四个全面”①战略布局、努力实现我党确立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时期,也是进一步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抢抓战略机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是今后五年要努力完成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较好的环境,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上看:市场环境趋于复杂,但新型竞争合作仍为国际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新一轮产业升级、调整和转移,以及新一轮技术革命呈现强劲势头,为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大环境。从国内看:当前我国社会稳定,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转型升级将成为国内发展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转化能力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加快,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国家将在民生保障、公共服务、扶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为我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创造新的战略机遇。从全区看:“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继续实施“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全区发展的主旋律。国家把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等区域发展纳入国家开放发展战略,我区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将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和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由此我区将获得国家更多的政策扶持,这为我县加快发展带来了更为有利的机遇。从我县所处区域空间上看:桂林市借助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大桂林国际旅游圈,加快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对周边发展产生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我县在推动区域合作中,吸引更多要素的流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的发展。
但是也应清醒看到,我县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县情没有改变,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综合经济规模小,经济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差距较大;创新驱动要素欠缺,资源优势未很好发挥,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支撑;产业层次偏低,发展方式粗放,企业投资产出效益低,地方财税收入缺乏可持续性;城乡基础设施依然落后,高等级公路网尚未形成,城镇化水平低,产城融合不深;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比较滞后,民生需求与财政供给矛盾突出;区域生态环境仍然脆弱,环境承载压力大。“十三五”时期,资源环境约束更加趋紧,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压力更大;区域间竞相发展,人才、资金等要素竞争日益加剧。同时,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三五”期间进行大胆的探索,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和更加有为的奋斗精神去迎接挑战,以此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战略部署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围绕“稳定增长、加快发展”这条主线,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新四化”②进程,着力改善民生,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区域开放合作,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现以上宏伟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四大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原则。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体制机制,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加快创新发展步伐,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积极参与多区域合作,扩大开放领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绿色发展原则。坚持把“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作为长期战略取向,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积极引导健康、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和谐共享原则。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把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的红利。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先保障民生,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提高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开放发展原则。立足区位及各类资源优势,坚持开放发展原则,主动融入更多的合作平台。积极与周边县市开展结对合作,主动融入大桂林旅游圈。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突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结合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及未来发展趋势和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县总体发展定位为“一城两区”。“ 一城”,即宜游宜居生态养生城;“两区”,即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宜游宜居生态养生城。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中国长寿之乡”品牌优势,以提升旅游景区档次和品位,加强健康养生养老及公益性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扩大县城区、重点集镇公共绿地、休闲栖息地面积,结合自然山水风光,推动园林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城镇乡村建设,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工作由点到面向全部乡村覆盖。通过城旅、养旅结合和绿色城镇乡村建设,构建宜游宜居生态养生城。
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按照统筹城乡、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县城区、重点集镇区和特色名镇名村规划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乡交通通达能力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农村危房改造,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区。
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以巩固提升生态农业和升级“恭城模式”为导向,以建设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为抓手,以一二三产融合为重点,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积极创建县乡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转型。通过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构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总量提速提质。在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基础上,经济总体水平和居民收入接近或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优化,新的税源得到培植,财政收入达到 6.45亿元;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25:40:35;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大。
新型城镇化水平提档升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公益设施更加完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形成“以产兴城、以城托产”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城乡结构更加协调,农村人居环境进入更加有序化、生态化建设阶段,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衡化发展,“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形象得到提升,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大,特色城镇基本形成,城镇功能更加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全县人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得以全面提升,生态保护屏障更加巩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宜游宜居生态恭城”品牌基本形成。
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投资环境更加优化,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外来投资、产品外销比重明显增加,外地技术、人才加速落地,承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辐射带动和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外向型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区域合作融合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参与区域产业分工的竞争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充分稳定,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幸福指数持续提高,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类别 |
指标 |
2015年实际 |
2020年 规划 |
年均增长(%) |
指标 属性
|
经济发展 |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78.95 |
126 |
7 |
预期性 |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 |
26148 |
39623 |
6.5 |
预期性 |
|
3.财政收入(亿元) |
4.82 |
6.45 |
6 |
预期性 |
|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88.95 |
143 |
10 |
预期性 |
|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21.67 |
35 |
10 |
预期性 |
|
6.工业增加值(亿元) |
31.65 |
48 |
7 |
预期性 |
|
7.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26 |
35 |
+1.8 |
预期性 |
|
8.城镇化率(%) 常居人口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
|
|
|
|
29.69 |
39 |
+1.86 |
预期性 |
||
27.15 |
37 |
+1.97 |
约束性 |
||
9.旅游总收入(亿元) |
14.37 |
40 |
22.7 |
预期性 |
|
创新驱动 |
1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 |
≧2 |
|
预期性 |
1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0.57 |
≧2 |
|
预期性 |
|
12.互联网普及率: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
32 62 |
≧60 ≧75 |
|
预期性 |
|
民生福祉 |
13.常住人口(万人) |
30.26 |
31.8 |
1 |
预期性 |
1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13370 |
22421 |
10.99 |
|
|
25391 |
37308 |
8 |
预期性 |
||
8890 |
13678 |
9 |
预期性 |
||
1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9年 |
12年 |
+0.6 |
约束性 |
|
16.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0.3 |
五年累计1.6 |
预期性 |
||
17.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
0.4751 |
五年累计2.37 |
约束性 |
||
18.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套) |
-- |
五年累计1653 |
约束性 |
||
19.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98 |
+1 |
约束性 |
|
20.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医师数(人) |
1.26 |
≧1.3 |
|
预期性 |
|
21.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张) |
16 |
35 |
|
预期性 |
|
资源环境 |
22.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2.2352 |
≧2.23 |
|
约束性 |
23.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公顷) |
-- |
五年累计400 |
约束性 |
||
2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 |
完成桂林市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
25.万元生产总值CO2排放降低(%) |
-- |
||||
26.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吨/万元) |
-- |
||||
27.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 其中:化学需氧量(%) 氨氮(%)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
完成 目标 任务 |
||||
28.森林覆盖率(%) |
81.14 |
≧82 |
|
约束性 |
|
29.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
945.82 |
≧970 |
|
约束性 |
|
3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 |
100 |
|
约束性 |
第二章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 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格局
围绕“一城两区”总体发展战略定位,优化空间结构,将经济社会发展与优化空间布局融为一体,明确各区域各乡镇空间发展功能和目标定位,以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引导和控制开发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总体布局
依据“限制开发区域”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县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
城镇空间:承担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产业功能,是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和人口集聚的重要区域。作为经济发展领衔开发重点区域,以新型城镇建设为中心,以交通路网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产城融合。
农业空间:承担农业生产功能,是种植业、水产畜牧业主要生产基地,不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重点布局生态循环农业、绿色食品、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或核心示范区,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建设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基地。重点发展有机健康农业、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特色养殖等。
生态空间:承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功能,是确保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生态发展区作为限制开发区,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开发,以生态综合种植和自然修复为主,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生态保护区作为禁止开发区、实施严格保护,原则上只能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
图一 空间结构划分图
第二节 空间布局结构
按照自治区确定的功能区规划,结合当前发展新情况和县域实际,立足于整体功能最优化和整体效能最大化,以县城为核心,以交通路网为纽带,以片区建设为重点,以中心乡镇为支撑,构建“一核一廊三区四带”空间布局结构,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更好地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方位建设和发展。
图二:空间布局示意图
一核:即以县城(恭城镇、平安乡部分区域)为核心,紧紧依托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和贵广高铁的开通,拉开县城发展框架,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高铁经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以建设“贵广高铁沿线有重要影响的县级节点城市”为目标,构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
一廊:即“省道经济发展走廊”,以从平乐经恭城至灌阳县的省道为依托,把恭城镇、西岭镇、嘉会镇、栗木镇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经济发展走廊。
三区:即以恭城镇、平安乡、西岭镇、嘉会镇为支点的“中部经济区”、以莲花镇和三江乡为支点的“南部经济区”、以栗木镇和龙虎乡、观音乡为支点的“北部经济区”。
四带:即恭城镇至莲花镇的“县城-莲花休闲农业经济带”、莲花镇至三江乡的“莲花-三江月柿产业经济带”、栗木镇至龙虎乡的“栗木-龙虎柑橘产业经济带”、栗木镇至观音乡的“栗木-观音特色种养产业经济带”。
第三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根据自治区提出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多元特色”广西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围绕“一核一廊三区四带”发展空间布局,按照重点发展县城、集约发展特色小城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城市产业,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一节 提升县城现代化品位和形象
实施“大县城战略”,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出、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规范县城空间开发秩序,完善县城配套功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县城现代化品位和形象。突出抓好县城核心区、高铁站新区规划建设,到2020年,县城区建成面积达8平方公里,全县常居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9%,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城镇体系。
——增强县城集聚和服务功能。按照“拉开框架、优化布局、塑造特色”的思路,深入实施“一带两心三区六组团③”城区发展战略,优化城区功能结构,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县城聚集和服务功能,在巩固“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果的基础上,树立生态宜居城市新形象。
——加快县城核心区扩面改造。推进同乐片区、西河至孟家片区、江贝至平安桥头片区建设,形成县城基本框架。结合恭城镇建设中国特色历史文化名镇新要求,突出古建风格,突出瑶族特色,将太和街、付家街、吉祥街等老街区打造成旅游小商品、特色餐饮服务街区。加快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力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
——加快高铁站新区开发建设。科学编制高铁站新区建设规划,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按照集约紧凑、产城融合、集聚人口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将平安乡规划建设为高铁经济新型小镇,使高铁站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的重要区域。
——积极培育发展城市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农产品、旅游、文化、建材、汽贸等一批专业市场,培育发展城市产业,完善市场流通网络,增强商业服务功能,努力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提高县城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节 建设重点镇特色镇 加快就地城镇化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突出特色、充实要素、统一规划、整体布局的原则,改革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规划由县城向乡(镇)、村、屯覆盖。建设宜居、特色城镇,以点带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现有重点镇、名镇名村的基础上,依托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流通潜力大、特色旅游明显的优势,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印记、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城镇,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名镇名村。
重点镇建设。深入推进“扩权强镇”工作,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镇区集聚辐射能力,使重点镇成为周边区域产业集聚地和农村转移人口重要吸纳地。将莲花镇规划建设为工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重镇,将栗木镇、嘉会镇规划建设成为商贸、休闲养生、民族风情旅游小镇。
特色镇建设。西岭镇规划为工业和生态旅游集镇,龙虎乡规划建设为生态旅游小镇,三江乡、观音乡规划建设为瑶族风情小镇。在打造建设特色名镇名村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名镇名村发展之路。
重点村建设。依托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加快就地城镇化。结合“岭南九甲风貌”特征,将莲花高桂等传统村落进行乡土化改造,将基础条件好的社山、邓扒、黄岭、横山等新农村整体开发,建设县城至平安社山、邓扒、莲花红岩的观光休闲长廊。加强新街、势江、黄坪等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建设,加强农村与城镇基础设施衔接融合,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加快就地城镇化步伐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
图三 县乡体系布局示意图
第三节
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建设方针,着力加强交通、水利、电力、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扩展城市发展空间。
交通。推动高速公路、湘桂运河、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增加与邻县互通途径,缩短与邻县的时空距离,扩大商品流通的区域,吸引物流、资金、人才向我县汇聚。
图四 交通设施布局图
做好通用机场的选址和建设工作。做好省道、县道、乡道提等改造,到2020年,实现乡乡通二级公路。继续推进农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消除断头路,改造危险桥,抓好“出口路、经济路、通镇、通村路”建设。“十三五”末,全县行政村村委所在地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建立公路运输保障体系,建设一批城乡客(货)运站、候车亭,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形成公路交通综合运输体系。
水利。大力发展民生水利、资源水利、安全水利,不断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夯实县域水利基础。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继续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洪工程措施。通过支流治理、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全县防洪能力、农业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保护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强水资源配置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建设,解决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保护与河库生态修复,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气象、水文、地质和地震灾害监测网络,建立结构紧密、运转高效的防灾救灾体系。
电力。统筹推进城镇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完善配电网网架结构、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加强抗灾能力建设。重点推进110kV及以下配电网络的建设改造,改善35kV及以下配电网网架。到“十三五”期末,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质量明显提升、农村用电保障充分,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图五 “十三五”电网规划图
市政设施建设。结合县城新区建设、旧城改造,重点镇特色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供排水管网,实施县城燃气管网工程、重点集镇电网、电讯广电网络下地工程、消防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十三五”期末,县城区、重点集镇规划区市政设施基本适应城镇化建设要求。
专栏:重大基础设施工程 ------------------------------------------------------ 一、交通 1、交通主骨架。建设资源(梅溪)至铁山港高速公路(即灌平高速)恭城段,改建G357东山至泸水线恭城段(原洞大公路恭城段)、新建G241呼和浩特至北海恭城县城绕城线、改建S303富川至天峨线恭城段(三江至莲花)。 2、城乡交通网络。完成西河桥改建、县城(白马)至李家村二级公路、栗木至观音二级公路、恭城(虎尾)至灵川(群英)县际公路、高铁站新区汽车转运站项目建设。 3、通畅通达工程。建设龙虎(源头)至观音(老洼)、栗木(大石桥)至观音(观音村)、恭城(古城)至莲花(枧头)、恭城(化育)至平乐(班山尾)恭城段、黄竹岗至坪冲道路。建制村公路的达等及路面硬化率达到100%,同时新(改)建一批村道,基本消除“断头路”,完善公路交通的末梢,整体提高乡村公路通行能力。 二、水利 1、农田水利。重点完成峻山灌区渠道三面光工程、兰洞总干渠、龙虎灌区、势江灌区渠道防渗加固工程,新建社坪水库。 2、防洪治理工程。重点实施势江河、西岭河、恭城河、栗木河、观音河等主要河段防洪整治工程、各乡镇山洪沟防治工程。 3、生态安全工程。重点实施银殿山、海洋山水源林地区提高水土涵养能力建设与开发项目、蓝洞库区花岗岩地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三、电力 1、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新建110kv线路18km,改造110kv线路10km,新建350kv变电站1座,改造350kv变电站3座,改造35kv线路13km,改造10kv线路971km,低压线路1747km。 四、市政设施 1.完成高铁站新区、同乐片区、西河至孟家片区、江贝至平安桥头片区路网、管网设施建设。 2.加快建设水寨沿岸滨江大堤、滨江东路,规划建设西河桥至孟家桥段河堤。 3.实施县城老街区升级改造,将太和街、付家街、吉祥街等老街区打造成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的特色街区。 4.规划建设县城区燃气管道设施、消防设施。 5.完善莲花、栗木、嘉会等集镇基础设施。 |
第四节 创新管理方式 提升城乡管理水平
加强城镇、乡村规划建设及管理,保持城镇、村屯整洁有序。完善城市环卫设施、公厕、停车场等公益设施。提升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新建乡镇建筑垃圾填埋场,将部分城市管理项目纳入市场化管理。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居民城市管理参与意识。建立综合城市管理体系,强化城市管理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统筹运作机制。加大城镇管理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城镇综合治理。
第四章 实施“旅游突破战略” 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围绕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打造“广西桂林恭城瑶乡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总体定位,深入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民俗文化、自然景观、古建精华、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浪漫体验、健康养生等旅游业态,探索以民族教育为支撑的教旅结合发展新路子,强化游客体验,提升旅游品位,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实现旅游业突破性发展。力争到2020年,年接待旅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次,社会旅游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
第一节 创新发展思路 完善旅游发展规划
立足于我县跨入“桂林半小时旅游圈”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以差异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为原则,创新旅游发展思路,优化旅游规划布局,提升旅游品牌定位,将深厚的民俗文化、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桂北独特的古建文化、丰富的节庆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品位旅游景区景点,主动融入“大桂林国际旅游圈”,借力桂林市和阳朔县等旅游名城名县的辐射带动,推动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图六 旅游规划布局图
第二节 提升景区景点品位 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突出“民俗文化、古建精华、自然风光、生态乡村、浪漫体验、休闲养生”等六大特色,以构建山水瑶寨、燕子山生态自然风光等核心景区为重点,着力打造九大特色旅游产品,全面提升旅游发展品位和质量,为实现旅游业突破性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专栏:全力打造恭城旅游“九大产品” ——————————————————————————— ◎恭城祈福文化之旅:充分挖掘利用文庙、武庙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内涵,突出其“祈福文化”的特殊价值(在文庙祈愿子女学业有成、在武庙祈愿家庭平安幸福),把文庙、武庙、山水瑶寨整合起来,同时把文武庙前街道(拱辰西路)规划建设成民俗文化旅游一条街,整体上按5A景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打造“恭城祈福文化基地”,填补大桂林国际旅游圈内缺乏历史民俗文化项目的空白,使之成为人们旅游行程中“必不可少”的祈福胜地,吸引桂林、阳朔的旅客到恭城祈福求愿,从而提升恭城在大桂林国际旅游圈中的地位和形象。 ◎茶江水韵瑶味风情之旅:一是重点打造茶江“水韵瑶味”风情带(绹马坪至乐湾),完成茶江河沿岸绹马坪、林家埠、同乐洲、乐湾一带水上游乐项目以及两岸游憩节点500米以内旅游配套设施工程建设。二是建设沿岸与水面的“山水慢道”水陆多样交通系统。 ◎燕子山南方高山草原之旅:加快推进燕子山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突出“南方高山草原”的独特魅力,以5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景区星级宾馆、文化庙宇、徒步道、山地越野场地、景区内观光缆车等设施。 ◎银殿山国际运动之旅:开发打造银殿山运动公园,以徒步旅游为特色,将运动元素贯穿于银殿山自然风景区建设全过程,将银殿山打造成国际运动公园 ◎桃花山浪漫婚恋之旅:实施西岭大岭山景区开发,建设桃花文化公园,打造全国知名的生态桃花园旅游区、一站式婚恋体验基地、创意文化主题小镇。 ◎龙虎关湘桂军事体验之旅:实施龙虎关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建设龙寨、虎寨及龙虎关为核心的旅游带,配套建设其他旅游服务设施,把龙虎关打造为湘桂军事体验培训基地、瑶汉文化风情小镇。 ◎红岩生态乡村体验之旅:实施红岩生态旅游综合度假区项目建设,以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为依托,扩充以红岩为核心的3A级旅游景区范围,完成酒店、停车场、生态休闲公园等工程建设,打造特色民宿,开发特色美食及特色旅游商品,形成以“田园观光”、“民宿体验”为主的生态乡村体验基地。 ◎社山邓扒休闲养生之旅:充分挖掘“寿”文化资源和“瑶医”资源,用好用活“中国长寿之乡”品牌资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药材产业、瑶医瑶药及瑶乡人文环境为载体,以传统瑶医瑶药与现代高科技医疗保健技术结合为手段,以中高端康体健身、休闲度假和瑶族文化体验等养生方式为主,建设能兼容高、中、低端消费群体的生态休闲养生基地,打造恭城“长寿之乡”旅游养生品牌。 ◎古城茶韵生态农业观光之旅:实施古城茶韵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完善茶园种植体验区、茶韵阁、茶文化普及区、文化摄影基地、生活区等设施。 重点工程及重大项目: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完成瑶族文化旅游开发(瑶寨、水寨)项目建设;建设燕子山旅游景区、龙虎关旅游景区、银殿山自然风景徒步旅游景区、茶江“水韵瑶味”风情带、乐湾古樟林生态旅游区、燕岩公园等项目。将县城-古城-红岩-社山等自行车旅行赛道,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建设广西首个国家农业公园。建设古城至桐竹、莲花至红岩、松林至高车至石山脚、大石桥至水滨、孟家至门楼、后街地至凤凰山、费村至大岭坪等道路。 |
第三节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旅游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和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构建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体系。借助贵广高铁线,构建贵阳—桂林—恭城—广东省际旅游大通道;推动恭城-阳朔旅游公路规划建设,构建恭城—阳朔—桂林旅游大通道。完善县域内部交通网络,提高域内旅游通行能力。加快景区(景点)间交通互连,实现景区间有效连接和互通。加快建设旅游码头和通用航空机场,实现旅游交通向多元化、便利化发展。
抓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接待体系,逐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档次。抓好金茶江国际大酒店、燕子山旅游酒店等高档次星级旅游酒店规划建设,不断提高游客接待档次和水平。推进游客服务中心、星级旅游厕所等设施建设,加快恭城名特优土特产购物中心、山水瑶寨旅游购物中心和展销中心建设,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加快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支持鼓励涉旅企业发展。
第四节 加强宣传和管理 提升特色旅游品牌形象
深度整合景区景点、星级饭店、旅行社、购物店、新媒体等资源,运用多种宣传手段,不断提升我县旅游知名度。积极参加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举办旅游推介会,策划组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媒体进行互动传播,构建旅游营销平台,全力提升“恭城旅游”的整体品牌形象。
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搞好旅游安全环境整治,全面实行旅游保险。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严格执行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等质量标准,切实维护游客合法权益,树立和维护良好的旅游形象。
第五章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提升经济发展综合实力
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能力,搭建产业集聚平台。实施“工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以发展生态环保型工业为导向,以促进低碳、绿色、生态发展为原则,以传统工业技改升级为重点,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突破口,支持有色金属采选冶等传统工业企业装备升级和产品更新。支持农产品加工、竹木制品制造、新型建材等。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重点支持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推动企业外联重组,做大做强企业。力争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工业增加值48亿元,占GDP比重保持在40%以上,全县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
第一节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和提升产业发展平台
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拓宽工业集中区融资渠道,以低碳绿色发展为导向,提高工业集中区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加快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集中区产业承载能力。抓好招商引资,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入驻集中区,实现集群发展、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和配套发展,使集中区成为工业经济转型、工业结构优化的主要载体,逐步形成“布局集中、产业聚集、特色鲜明、集约用地”的发展格局,提高工业集中区对经济的贡献率。
图七:工业园区布局示意图
第二节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工业产业提质升级
按照自治区和桂林市关于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促进现有产业提质升级,提高我县工业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做强有色金属产业。积极推动企业重组,推进企业集团化发展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矿业企业联外合作,推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活力。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进行装备升级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重点支持企业对低品位矿、伴生矿开采加工及尾矿、冶炼伴生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鼓励企业集中布局,发挥规模和集聚效应,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引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实现产业的链式延伸,引导有色金属产业朝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方向发展。
壮大食品加工业。按照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理念,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大力培育经济效益明显、上下游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加销及服务性企业相对集中的农产品加工集群。鼓励加工企业直接参与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建设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管理的原料基地。重点发展果品加工、茶叶加工、禽畜产品加工等产业。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对月柿产品的深度开发。扶持甜酒和浓缩油茶等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产品。
发展竹木制品加工。扶持竹木制品加企业转型升级和产品创新,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终端产品的附加值,使产品扩大至胶合板、装饰板、实木地板、高档实木家具、实木门、木制工艺品、艺术品等产品。
推动新型建材生产。以南方水泥为龙头,合理布局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制造。推动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生产。有序开发石材资源,支持机械化石材矿山开采,鼓励发展超薄复合石材生产,大力发展新型石材产品和石材工艺制品。
第三节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和东部产业升级转型新的契机,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主动对接新的产业分工布局,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清洁能源。充分发挥我县风力资源、森林资源丰富及规模养殖的特点,有序推进风电能源开发建设,到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5%以上;鼓励有条件的规模养殖企业建设沼气发电站;鼓励山区群众安装太阳能;支持企业利用林产业加工废料、农业桔梗、果树干枝等为原料,生产工业用颗粒燃料。
——生物制药。以生物提取、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等生物产业开发为引领,加快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特别是发展林下中药材仿生种植基地。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加快中药饮片、中成药、天然健康产品与植物提取物的生产,大力支持中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生物饲料、肥料、生物农药及微生物农药等。
专栏: 七大工业发展工程 ——————————————————————————— 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现有“一区四园”为依托,合理调整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设马湾石材工业园,逐步引导石材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园区投资环境,为小微企业发展搭建平台。 实施有色金属产业升级工程。以栗木矿业公司、龙星集团、矿产公司等现有矿冶企业为基础,重点发展以铅锌、钽铌钨锡精深加工为主体的有色金属产业。推动企业装备升级和产业延伸,合理开发利用铅、锌、钨、锡、钽、铌资源,做好尾矿、伴生矿等资源综合利用,提升我县有色金属产业竞争能力。 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壮大工程。大力发展以水果、油茶、甜酒、畜禽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加快推进油茶基地建设,发展油茶加工和配套产业,打造油茶食品系列品牌;着力引导畜禽产品生产加工,重点扶持恭城竹鼠、肉牛等肉类产品工厂化生产。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建设恭城门楼风电场、华润三江风电场、华润莲花风电场、华润栗木风电场、恭城茶江风电场。依托科技创新,发展高纯、超高纯铅锌金属材料冶炼制造和铟锗等稀贵金属冶炼;支持鼓励栗木矿业公司发展钽、铌、钨等先进金属材料制造;重点支持普兰德生物、同德药业、金银花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生物提取、生物制药、生物食品制造。 实施企业做大做强扶助工程。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集中优势资源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争取培育发展一批主营收入超亿元的强优企业,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和指导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体制创新,指导和推进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扶持民营企业发展。重点培育丰华园、清泉酒业、览美竹木加工等中小企业,扶持丰华园柿子醋深加工项目,引进茶叶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升恭城月柿、油茶、甜酒等特色品牌影响力。 实施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工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程度。以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制造业信息化为突破口,扶持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上的应用。 |
第六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我县生态农业发展基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区域化、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第一节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市场为导向,以新技术应用为支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按照“稳粮、保果、促禽畜、扩茶药”的思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视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谷物自给和口粮安全。加大对月柿、柑橙、沙田柚、桃李等优势特色农业的扶持,发展富硒有机农产品,推动标准化生产,提高传统优势农业竞争力。扩大季节性蔬菜、花生、食用菌、槟榔芋等品种种植,积极引导适合休闲采摘的葡萄(提子)、早蜜梨、火龙果等季节性水果新品种种植,大力发展茶叶、铁皮石斛、黄栀子、金银花等林药种植业。引导农户发展生猪、家禽、草食动物等规模养殖,推进竹鼠产业化生产,培育竹鼠加工企业,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竹鼠养殖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扶持西岭镇、三江乡、嘉会镇、观音乡发展娃娃鱼等特色养殖。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民稳定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效益。
第二节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发挥我县生态农业发展优势,以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为抓手,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大对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加快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生态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根据县域地理条件、土壤条件,综合考虑气候、技术、交通、市场、加工等多种因素,以“粮食、果蔬、禽畜、茶药”为主导产业,按照“一廊四带”进行空间优化布局,重点抓好公路沿线、高铁沿线规模种植产业带示范建设,做好各乡镇主导产业分工,引导农业生产要素按产业分工向不同区域集聚和配置,基本形成分工明晰、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的区域生产格局。
图八: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布局图
第三节 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积极扶持农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扶持组织化程度高、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形成合营新模式和更大规模的经营实体。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着力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通过采取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经营模式,使我县农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到2020年,扶持培育组织化程度高、带动力强的国家及自治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20家以上。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全面落实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关政策,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推动农村劳动力、农业生产资料的整合。支持“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职业经理人”等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充分发挥各类经济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更高层次转轨。
加大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鼓励农业合作社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加强对农业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加快培育职业农民,提高农村党员经纪人素质。发挥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农村经济能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的示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使合作社真正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真正带领农户发展。
第四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着眼于发展模式向现代综合开发转变、经营体系向专业化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生产方式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转变、增收途径向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转变、增长方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
——创新思路,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进一步加强对现代农业涵义的认识,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改革传统耕作模式和经营方式,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工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战略战术运用到农业生产领域,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借鉴工业园区模式,探索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经济作为今后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抓手,结合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借鉴工业园区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走政府扶持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运作道路,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重大农业项目,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转轨,使农业产业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平台和增长点。
——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水果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重点抓好柑桔黄龙病、月柿果实蝇综合防控。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充分发挥我县良好的生态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以创建名、精、优、新农产品品牌为战略方向,建立和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各项生产规程和生产标准,引导和支持企业(组织)创建、培育、整合品牌,实现龙头企业与农业互动,形成品牌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品牌,“品牌+产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大农业执法和农资市场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完善销售体系,形成“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加快建设大型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打造安全型、信息型、物流型、服务型、低碳型五位一体的绿色市场,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市场网络。加强涉农专业市场和物流企业建设,依托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通过直销、代理、网上交易、广告宣传、参加展销会等多种营销方式,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全面推广“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抓好水果流通工作,扩大水果出口量。
——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把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模式,注重创建现代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基地,注重把特色农产品转换成为旅游商品,推进“农业+旅游”深度融合,实现旅游与特色农业的良性互动,形成特色农业带动旅游业、旅游开发反哺农业的局面,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助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实现农民增收。建立起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服务完善和管理规范的休闲农业经营体系,努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一批特色休闲农业节会和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第五节 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农业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农业专业服务与综合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机制,健全服务机构,优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内容,努力提高农业服务水平。
加快构建 “一主多元④”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加强全县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建设,提高面向“三农”的科技服务能力。加快电子商务在“三农”服务中的应用,推进农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专家团队,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党员经纪人队伍。探索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增加农业投入和资金使用效率。保障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加强支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完善农业投融资机制,利用财政资金吸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优势产业。
专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态农业提质增效 ——————————————————————————— 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积极创建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全面打造县级示范区和乡级示范区,原则上每个乡镇建设一个范区。 农业标准化建设工程。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推进吨粮万元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创建粮油高产示范点。积极抓好富硒水果、茶叶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经济作物(含蔬菜、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发展食用菌生产面积13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化种植茶叶2万亩以上。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500亩以上。建设标准化大型养殖示范场10个。 休闲农业建设工程。到2020年,建立5个五星级、10个四星级休闲企业或休闲农庄,实现休闲农业经营收入翻一番。 |
第七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按照扩规模、优结构、突特色、强功能、提水平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服务业上档提速。重点发展养生养老、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和商贸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生产服务集聚化、生活服务便利化、基础服务网络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一节 重视发展养生养老产业
借助“中国长寿之乡”品牌资源,将养生养老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多渠道促进养生养老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现有的特色瑶医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医疗卫生项目,发展高端医疗服务,结合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引进一批针对特定人群需求,提供个性化、人性化、规范化服务的医疗服务机构到我县设点布局,构筑对养生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配套和有力支撑。依托良好的生态养生环境及油茶养生美食,建设瑶药开发与保护、中草药种植加工、养生食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农庄、特种农产品加工等一批养生产业基地。探索养生养老地产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社会养老服务运行机制,促进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多元化发展。
第二节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明确商贸服务业发展空间格局,做好城乡商业和服务网点布局,完善城镇商贸设施、功能及服务体系。将高铁站新区建设为商务办公、商贸、物流、金融、住宅、酒店为一体的高档商务、商业中心。
加快农产品、工业用品流通。发展现代综合超市、城乡连锁经营、重点村屯农资配送网点,提升商贸服务功能,加快农村商品流通。新建县城建材机电专业市场、汽车专业综合市场, 改造县城农贸市场、水果批发城,新建势江水果市场、莲花镇综合市场、嘉会镇农产品综合市场、西岭综合市场建设项目,扩建栗木农贸市场,加快财茂·印象恭城(二期)油茶特色餐饮街及名特优土特产购物中心建设。
构建大型仓储物流体系。规划建设莲花中国(恭城)月柿交易流通市场、栗木柑橘交易物流中心2个大型专业综合市场,增加冷链物流仓储,鼓励建设气调冷库。加快顺通物流公司30万吨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高标准建设中国(恭城)月柿交易流通市场,使其成为全国最大的月柿交易市场,成为国际月柿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力争恭城月柿在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CCBOT)成功上市,直接对接国内外市场。
加快电子商务应用。抓住国家大力支持“互联网+”战略,鼓励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营销,鼓励农产品经营户依托第三方零售平台开展网上销售。支持发展本土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
第三节 创新发展金融保险业
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农民资产实力和财产性收入。发展助农融资担保公司,完善惠农担保体系。培育涉农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发展基于农业产业化的金融工具。探索开展金融租赁业务,通过创新金融扶持方式,帮助企业扩大生产。加大“三农”保险产品创新力度,完善“信贷+保险+担保”金融服务新产品,提高农村保险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搭建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多方合作平台,形成金融业立体服务格局。
第四节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适度调整发展速度,保持供需平衡,按照“连片规划,小块开发”的模式推进新项目开发建设,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防止大起大落,使房地产业成为推动我县经济增长的正能量。加快高铁站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拓宽房地产发展空间。鼓励建设环境优美、智能化的多功能生态住宅小区。加大中低档商品房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合理引导住房建设和消费。适度降低居住用地供地成本和房地产建设项目报建等相关费用,支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适应新的供求关系变化,适当降低房价去库存。全面落实国家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降低购新房首付比例,全面取消新购二套住房限制,发挥住房公积金在稳定房地产市场中的杠杆调节作用,适当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利率,延长还款期限,提高住房公积金个人帐户一次性提取比率。适当降低购房户办理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权证费用。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公共资源配置,鼓励农村居民到城镇购房落户。
第五节
深入实施“宽带恭城”、“智慧恭城”战略和“互联网+”行动,统筹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开发和信息资源利用,推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进“三网⑤”融合,实现城镇、行政村和产业园区光纤网络全覆盖,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大幅提升。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应用,以信息化推进产业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交通和智慧旅游。
完善农村电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使电子商务产业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六节 培植文化体育产业
充分挖掘我县丰富的文化资源价值,将文化与节庆、旅游、动漫、电视、电影、文学、文艺等产业结合起来,将文化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优势产业。鼓励有条件的景区、乡村组建民间文艺队伍和组织民间文艺演出,创建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出台文化发展相关政策,大力培养文化人才和企业,支持本地文艺、戏曲事业发展。鼓励创作文化精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做好“茶”文化。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积极举办区域体育赛事、文化赛事、农业职业赛事。推动民族体育与养老服务、运动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形成产业相互带动、相互影响、互相发展的局面。
专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服务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县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全县服务业发展的决定》,理清服务业发展思路,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强力推动服务产业发展。 重大项目建设。建成金茶江五星级酒店、财茂?印象恭城(商业美食街区)、粤华?世纪鑫城商贸城、农商冷链物流(二期)、建材机电市场、莲花势江水果交易市场、嘉会农产品综合市场、西岭综合市场、汽贸商城、顺通物流、莲花水果物流综合加工区、莲花镇旅游商贸中心、环亚3D影院等项目。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建立覆盖乡、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建立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鼓励包括邮政、供销、商贸流通、第三方物流和本地物流等企业在内的各类主体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建设农产品标准化、分级包装、初加工配送等设施。鼓励开展农产品网,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培训。让农村电子商务成为我县农产品销售、旅游推广新平台。 特色旅游产品发展。加快油茶特色餐饮街建设,鼓励发展恭城油茶连锁经营、浓缩油茶生产,做大做强恭城油茶产业。开发以恭城油茶为主的休闲特色配套小吃产业链,丰富以恭城油茶为代表的特色饮食。 |
第八章 推进社会民生事业 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着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把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充分就业、均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平安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形成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良好局面。
第一节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贯彻落实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特殊教育。
积极争取国家为改善民族地区教育、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扶持资金和扶持项目。支持乡村两级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鼓励学前教育机构接收残疾儿童。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实施中小学、学前教育标准化工程,重点支持乡村学校建设。全面实施“三通两平台⑥”建设,基本实现乡镇及以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完善教师社会保障和激励机制,稳定教师队伍。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落实教师激励政策,绩效工资分配向农村教学点、村小学、乡镇学校教师倾斜,落实好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晋升倾斜政策。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名师名校长培养培训计划。大力支持外教到我县开展义务支教活动。
强化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将县职业技术学校建成集教师进修培训、民族文化传承、就业和扶贫培训、农民职业培训、业余体校、电大教育为一体的教育综合服务平台。
到2020年,力争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达85%,学前一年儿童毛入园(班)率达100%;义务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第二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突出预防保健和农村卫生两个战略重点,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的医疗保健要求,争取做到小病不出村(社区),中病不出镇(乡),大病不出县。
基本医疗服务。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完善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高城乡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医疗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在医疗卫生计生领域的应用。
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卫生院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满足基层群众越来越高的医疗服务需求。
公共卫生。健全应急处置、信息、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和人才建设等公共服务,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预防控制疾病的能力,建设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强化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加强公共卫生常识宣传教育,做好慢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防控治,做到重点人群公共卫生全覆盖。切实抓好公共卫生安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安全生产工作。加强日常居民健康档案、儿童保健手册、健康指导公共卫生等服务工作。推进社会资本办医和多元发展,鼓励发展非公医疗机构。加快计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着力降低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不断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
图九: 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图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
积极增加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用好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及民族自治等扶持政策,提高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确保就业和经济协调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发展规模农业、旅游服务业。加快建设标准创业园区,加大创业培训,鼓励大学生、返乡人员创业,发展小微企业、电商企业。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制度,提高困难群体就业水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扩大农民就业。“十三五”期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6万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化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健全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切实解决看病贵问题。坚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妥善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和新落户城镇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第四节 民政事业和社会救助
加强民政事业,完善城乡一体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注重救助制度的衔接配套,逐步形成协调、合理、规范的社会救助保障机制。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临时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形成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以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日常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为主体的“五位一体”的医疗救助体系,切实帮助解决城乡特困群众的医疗困难;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切实提高灾害救助水平。完善灾害援助管理体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救灾救助能力。加强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备灾和减灾工程建设和县乡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建设,增加救灾物资储备数量和品种,更新和完善救灾装备,不断提高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专栏:社会事业重大工程 ------------------------------------------------------------ 教育事业。重点完成民族高级中学建设、恭城中学扩建工程、职教中心二期建设。新建县城第四小学和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完成全县122所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栗木镇等8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县城第二、三、四幼儿园、瑶韵幼儿园建设。 文化体育事业。推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新建县图书馆、综合档案馆、县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实施民族体育中心二期扩建工程、一批村级篮球场、体育小广场和乡镇标准篮球场建设。 卫生事业。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新建恭城镇卫生院、县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用房,整体搬迁县中医医院。完成综合康复治疗中心项目建设。 社会保障事业。到2020年,乡镇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完成殡仪馆、公墓等建设项目。 民政事业。进一步完善乡镇养老服务中心配置,推动备灾和减灾工程、县乡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建设,增加救灾物资储备数量和品种,提高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其他社会事业:实施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县政法基础和乡镇派出所建设。 |
第九章 推进精准扶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
根据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把解决“去扶谁、谁去扶、怎么扶”作为工作核心。“十三五”期间每年确保贫困人口脱贫5800人以上,到2019年实现全部脱贫任务。
第一节 实施“七个一批”和“十大行动”
按照区、市相关部署,结合我县实际,精准实施“七个一批”脱贫攻坚,即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扶智扶助一批、医疗救助解困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十大行动”,即特色产业富民行动、扶贫移民搬迁行动、农村电商扶贫行动、农民工培训创业行动、贫困户产权收益行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科技文化扶贫行动、金融扶贫行动、社会扶贫行动、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行动。
第二节 建立帮扶工作制度
落实精准帮扶责任,把责任分解到单位、到个人。县领导带头督促,争取资金倾斜投入贫困村,并加强业务指导,推进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由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和驻村工作队落实项目到村到户,由贫困村第一书记协助落实项目推进,保证项目发挥应有效益;落实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做好接力帮扶。
健全扶贫监管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建立完善严格的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制度,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
第三节 创新精准扶贫开发模式
结合国家扶持政策,制订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
优先安排“雨露计划”。扶持贫困家庭“两后生⑦”教育资助,确保做到应补尽补。积极探索“以奖代补”和“民办公助”机制,逐步推行农户自建、政府引导、部门监管的资金使用办法,进一步扩大直补到户面。
推进产城互动。把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大力推动以工辅农,加快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产城互动发展,让城镇成为吸纳农民进城就业和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容纳器”和“吸铁石”,有序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生态旅游带致富。加快发展旅游业,实施旅游扶贫工作,大力发展农家乐,刺激城乡消费活力,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以特色农业促增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发展,注重产业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增强群众“造血”功能。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农业专业市场,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采取政府统筹、部门配合、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等形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集中精力打造亮点工程,建设示范移民项目。建设完善搬迁安置点土地改良、生态建设、道路建设、产业培育及公共服务设施,为移民群众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发展水果、中草药等优势种植业和林下养殖业,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增强移民群众造血功能。
第四节 提高扶贫脱贫工作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搭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将贫困户、贫困村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互联共享,实现社会扶贫资源精准化配置。落实精准帮扶措施,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区分贫困村致贫类型,对症下药,力促贫困村“一年小变样、三年大变化、五年能脱贫”;区分扶贫户致贫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有的放矢。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人群直接纳入民政救助范畴。对具有一定发展能力、通过扶持可以脱贫的贫困对象,纳入扶持对象,再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扶持。
完善社会扶贫帮扶形式,鼓励引导定点扶贫单位、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扶贫参与主体,到贫困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帮扶活动,实现社会帮扶的精准化、科学化。
第十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建设“两型社会⑧”作为“十三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干线和着力点,逐步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新道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供支撑。
第一节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加大对水环境、林地、大气、土壤的保护力度,加大对农业、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行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力度,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城乡污水和垃圾的治理。逐步推进垃圾分类处理,配套建设旅游卫生配套设施。
加强水污染防治,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推行开发区污染集中治理,加快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严格规范矿山开采管理,以项目作为开采依据,定量定批安排;建立复垦考核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乡村绿地率,促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实施银殿山、海洋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严格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管理,禁止开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定位不符的生产建设活动。继续实施禁伐阔叶林等林业“四禁⑨”,加强营造林工作。抓好茶江河、栗木河、龙虎河、澄江河、势江河和莲花河的水源保护,严格控制毁林、开荒及采砂等有影响的生产活动,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图十 自然保护区布局示意图
明确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严格环境准入,防止新建工业项目对土壤造成新的污染。严格农业污染源综合控制,防止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土壤造成污染。积极开展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修复。
第二节 持续推动节能减排
大办推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强制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率。推进尾矿、工业废渣、秸秆等综合利用技术。继续推动公共机构、建筑墙改、交通、商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大社会生活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推动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推动垃圾资源化利用。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实施节能减排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区、进医院行动计划,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巩固节能减排成果,全面完成桂林市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目标任务。
第三节 建设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科学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制界限,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加强生态功能区植被恢复保护,重点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强化森林防火、病虫害治理工作;做好林木补植工作,增强生态缺失区域植被恢复功能;调整优化林木结构,合理配置生态公益林和商品经济林,全面禁止桉树种植;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覆盖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加强生态区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严格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严禁开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格保护耕地。
图十一 生态建设布局示意图
第四节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于我县生态资源优势,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要求,以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动绿色经济、有机经济、循环经济一体发展,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同步建设,加快把生态产业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使我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
第五节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按照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总体部署要求,加强重点行业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在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开展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染的区域综合防治示范工作。继续深入开展“美丽恭城”乡村建设活动,将生态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扶贫相结合,通过营造生态乡村建设氛围和巩固扩大生态乡村建设成果,建立生态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建设和谐生态幸福乡村,将我县建设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县。
巩固和扩大生态乡村建设成果。以矮寨等生态村为样板,整合新农村建设、新能源建设、村屯绿化等项目工程,加快林果品种优化、村屯绿化,清除淤泥垃圾,保护乡村水源,恢复灌溉农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广沼气“全托管”模式,将生态乡村建设由生态环境改善升级到生活质量改善,使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红利。
建立生态乡村建设长效机制。从资金投入、日常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建立健全生态乡村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引导与激励机制、投入与保障机制、扶持与补偿机制、管理与督察机制、考核与奖惩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设立生态乡村建设基金。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和城市环保同等重要的地位,做好生态乡村建设总体规划。重点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污垃处理工程,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绿色村屯”建设工程。到2020年实现市级生态乡村全覆盖。
第六节 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开展以生态伦理、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使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开展生态政策法规宣传,倡导和推广集约化生产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行生态环境、环保执法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坚决制止和严惩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大胆探索实践,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地方规定,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
第十一章 加强区域合作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湘桂合作实验区建设等战略机遇,积极加强与贵广高铁沿线城市和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融入桂林旅游圈,主动参与湘桂合作实验区,对接港澳及珠三角金融、物流、科技、专业服务等资源,以开放促发展,加快构建我县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第一节 营造开放型经济所需的软硬环境
注重软、硬两个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搭建多方位、立体化的招商平台,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主动参与区域合作和竞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
提升帮扶企业的服务意识。简化行政审批,健全企业帮扶机制,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落地、投资、扎根恭城。
加强开放平台建设。加强有利于促进开放合作的制度建设和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为外来客商提供更安全、更真实的投资信息。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完善适应电子商务需要的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建立开放型招商机制
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开放型项目管理机制,把是否有利于对接周边产业,是否有利于发挥本地资源、环境比较优势,是否有利于开拓更宽阔的市场作为标准,开展对接性的“互补招商”“共赢招商”,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项目上。
紧紧瞄准周边经济圈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找准自身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发展一系列配套企业和关联性产业。重点瞄准粤桂黔高铁经济合作试验区居民终端消费市场,紧紧围绕特色产业的集聚和本地特色商品的精细化做文章,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抱团发展。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通过信息共享、税收分成、共同管理等模式加强园区合作,弥补资金、管理上的不足,提高产业承接的整体水平。
第三节 开展更加广泛的区域合作
积极参与区域分工。把握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参与构筑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扩大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力争在能源合作、产业配套、旅游合作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政府服务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广泛开展与周边县市的合作。按照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力供应、土地整理开发、旅游市场开发、干部交流等经济社会领域开展结对合作。利用与阳朔接壤的地理优势,开发差异化旅游产品,促进我县旅游、健康产业发展。利用贵广高铁恭城站南连粤港、贺州,西连贵阳、南宁、桂林等节点城市及覆盖周围两省七县的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旅游服务,使恭城成为粤港商品(服装)批发市场、粤港游客入桂第一站。
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 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复杂性、重要性,以国家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为方向,把握改革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明确改革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区别对待各领域改革,对有条件自主操作的,要尽快启动、全力推动;其他要坚决按照上级部署,及时跟进、务实稳妥。“十三五”期间,要着力在经济、政治、民生、法制生态等方面实现改革突破,以深化改革的实际成效促进全县全面发展。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为重点,通过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实施差别化地价政策、改革工业用地出让方式、实施差别化电价、水价等措施,完善用地用能等机制体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建立健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体制机制,推进园区扩权改革,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发展平台。鼓励个体工商户、家庭农场向民营企业转型发展。进一步清理和压降各类涉企收费,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对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领域,一律开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经营。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产品加工、旅游开发和建设新农村。探索开展小额贷款保险试点工作。制定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方案。开展果园、林下产业以及林木权证抵押贷款。探索开展村集体经济试点。
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公平对待市场主体,着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制定加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办法,建立有利于产业转型的招商引资考核导向机制。
第二节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完善各工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及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动态调整和监管机制,推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管理。
进一步减少审批和简化程序,继续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扩权强镇”。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探索在城管、养老、农业等领域实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实施公务用车改革。
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出台前向人大报告制度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和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全面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
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对乡镇发展实行差别化分类考核。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农村经济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管理体制。全面推行村级“小微权力”规范化运行,进一步规范村“两委”职责和村务决策管理程序。
第三节 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托管和担保公司。开展农村房屋产权流转试点,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房屋产权流转制度,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加大宅基地复垦、空心村改造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放弃宅基地的补偿机制。
加快不动产统一登记。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试行县域内户口通迁制度,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培育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鼓励商业性银行开展涉农贷款业务,开发新型农村金融产品和贷款服务新模式,创新贷款担保新路径,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第四节 深化社会民生事业改革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对村医、瑶医的扶持力度。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加快我县智库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妥善处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社会保险之间的衔接。推行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完善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机制。建立食药安全监督联动机制。深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
第十三章 依法治县 构建和谐恭城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为抓手,依法治县,全力构建“平安恭城”、“和谐恭城”。
第一节 建设法治政府
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创新执法体制机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建立权责统一、运转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依法规范政府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受权不可为,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行使权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用法律规范和调整行政方式,严格执行重大决策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政府重大决策的前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改革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行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
第二节 建设法治社会
坚持依法治县与以德治县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全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全面推进法治恭城建设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构建“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普法宣传教育格局。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加强公共场所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法律图书角、法治学校、学法中心户建设,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宣传教育实效。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法治、文明、道德的共同效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法律服务体系,建立县、乡(镇)、村(社区)、组(小区)四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将村级事务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建立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机制,引导和支持人民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三节 建设平安恭城
完善打防管控一体化运作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惩治各类违法犯罪和严重暴力恐怖活动,提升社会公众安全。建立健全反恐维稳协作、暴恐案(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和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处置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网络造谣滋事、传播色情信息、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推进网络依法有序规范运行。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落实主体责任,防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杜绝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严厉惩处环境违法行为,维护公众生态环境安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推动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做好社区矫正和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防止重新犯罪。依法加强吸毒人员、精神病人等管理。严格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防止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十四章 健全规划保障体制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本规划的组织工作实施,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规划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各部门、各乡镇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履行职责,为实现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第一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各部门必须坚决依规划决策、按规划行事,切实承担规划实施主体责任。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搞好服务,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规划实施正常推进。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按照本《纲要》要求完成所属领域的目标任务。全县要在本《纲要》指导下,以空间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编制好专项规划与本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各部门各乡镇要按照空间功能区规划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切实做好重大生产力布局,着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第二节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抓投资、抓消费、抓开放、抓调度、抓机遇等“五抓”不放松,确保上级政策措施贯通到“最后一公里”。及时修改或废止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抓好政策创新,制定完善各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第三节建设
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落地建设。加强对重点产业 、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五大类重大项目的对接,争取更多项目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切实保障重大项目用地,节约集约使用,解决土地瓶颈制约。完善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加强重点项目调度。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积极引导和激活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重点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态工程、文化工程、民生工程等领域投资规模,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第四节
本《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严格进行考核和奖惩。及时发布相关政策和信息,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建立规划年度监测信息系统,开展规划实施监测。监测结果用作规划中期调整和绩效考核的依据。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根据实施情况和实际需要,对规划做出相应调整。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
图十二 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布局示意图
名词解释:
①“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②“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③“一带两心三区六组团”:“一带”即:沿茶江的城市发展带;“两心”即:老城区中心和新城区中心;“三区”即:河西片区、城东新区和江南片区;“六组团” 即:老城组团、城西组团、茶东组团、江南组团、城东组团、同乐洲组团。
④“一主多元”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以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为主导、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为有益补充、农科教企联合协作,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服务体系。
⑤“三网”融合: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 、教学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两平台: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⑦“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
⑧“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⑨“四禁”:禁伐阔叶林、禁25度以上坡地开垦、禁放养山羊、禁种速生桉林业。